发布时间:2025-02-22 10:31:59    次浏览
□记者郭燕每次从别人嘴里听到他们的故事梗概,脑海里都会出现高大伟岸的形象,然而见面时发现,他们都是如我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因而每次采访时,我都不禁要问:“为什么?您为什么要做这些?”他们的回答总是那么简单:“不为什么。”做记者多年,采访过很多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们不求名利、不计回报,默默地做着一些让人惊叹的事情。有离休老军人用一双手在沙漠上种下了万棵树,有个体小老板在山上救下遇险的游人,有普通工人躺在床上三个多小时为病危者献上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有长年受病痛折磨的人签下遗体捐献志愿书……很多很多。每次从别人嘴里听到他们的故事梗概,脑海里都会出现高大伟岸的形象,然而见面时发现,他们都是如我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因而每次采访时,我都不禁要问:“为什么?您为什么要做这些?”他们的回答总是那么简单:“不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您要做救援?”第二次见李海峰,是他参加完“东方之星”救援行动之后返包的第二天。在他的户外用品店里,李海峰已经脱下了他的蓝色制服,又恢复了一个个体小老板的身份。李海峰是内蒙古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参加“东方之星”救援、指挥打捞救援落入黄河的母子、救援梅力更景区遇险游客……他和队友们的蓝色身影经常出现在环境凶险的地方。他们是来自各个岗位的普通人,所做的事没有任何回报,然而他们却抽出业余时间,一起训练、学习救援技能和知识,自掏腰包买救援设备,周末到学校、工厂、社区做安全教育……“为什么要做这些?”李海峰说,“做了就是做了,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一件共同想做的事情,没别的。”“为什么?为什么您要捐造血干细胞?”第一次见崔先生时是在机场,他刚从北京捐献完造血干细胞返回包头。面对记者,崔先生显得有些冷漠,他不愿意接受采访,觉得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件跟浇花一样普通的事情。“为什么?”他简简单单地说:“有人需要我就献了。”“没什么不适,一直都很好。”然而,我看到崔先生的左臂弯处有一大片淤青,市红十字会负责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的潘杰告诉我,当时护士在那个地方扎了好几针才扎好,她看着都要发火了,可是崔先生自己却很平静。“没什么,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这是崔先生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为什么?为什么老人要跑到沙漠里来种树?”来到库布齐沙漠上的一片150亩的绿林中时,已经无缘见到种下它们的孟克巴雅尔老人。老人已经去世,撒下的绿荫却葱郁长青。“老父亲就是喜欢,说是看着这些树就高兴。”老人的女儿格日勒跟我说。在跟老人的二儿子布赫去沙丘顶上祭奠老人时,我走过了一段永生难忘的路,且不说一脚一陷的沙地、一个又一个高得像小山一样的沙丘,最难忍的就是蚊子,密密麻麻地落一身,隔着衣服都能刺透里面的皮肤。我和布赫一人拽一把不知名的野草,噼里啪啦地一直抽打着自己,往返一路抽坏了好几把。而老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种下了两万多棵树,13年,只用自己的一双手,花费了所有的养老金。跟我想的一样,老人的儿女们也不知道老人哪来那么大的精力和热情,只能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来解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随着我一次又一次追问原因,一步步接近这些平凡而真实故事中的主人公时,感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精神闪光点所带来的冲击,由“疑惑”而感动而敬佩。是啊,每一个这样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有深埋心底的一份执着追求。不管怎样强调“不足为外人道”,或者内化成习惯模糊了源起,但并不妨碍他们平凡中的真实。他们是激励更多人追寻“公益”、“奉献”、“价值”的坐标与动力。作为记者,我非常乐意追寻报道更多这样平凡而真实的故事,分享故事里主人公所带来的那份感动,弘扬这个时代宏大的叙事主题,讲述社会变迁中人生价值的坚持与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