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22 10:31:59    次浏览
长城,无疑是通往历史最近的路;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长城历史,是国家現存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把自己放逐长城及周边村落,注重农村现状,用心贴近自然,感受生命的价值。寻古探幽,洗礼思想,敬畏先祖,传承文化。沿着长城持续在外行走已两年有余,自长城最东端的丹东虎山出发,行程四万多公里 ,如今已经到了 宁夏盐池,希望朋友们持续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平台,跟随我们的脚步,镜头、文字、图片、影像一起去感受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 …… 金色的麦田自银川兴庆区出发,从黄河一桥过河到横城,顺着S203道路向北抵达二道墩,这里有今天的第一个烽火台,随后,我们又找到了距离4公里的头道墩烽火台,然后一路询问,在高仁乡看到了我们今天的第三个墩台,本以为这一天的看点就这样结束了,却没想到在巴音陶亥镇的路边我们看到了第四个烽火台,一座风化得十分美丽的东红烽火台,将今日的行程推向高潮,也在这里将日暮推向天黑。行走线路图 明长堤虽然一路上正如我们先前查阅资料所述那般,只有史料说这边有边墙,却已经看不到它的脉络,所剩的残骸也淹没在茫茫原野,但是我们还是坚决的前行,找到了长城曾在这附近的证据——烽火台!虽然都没有了包砖,已被风华成一座座土堆,但每一座都各具特色,一次性能这样清晰直白地看到四座烽火台,在比较之下更是记忆深刻。 飞渡长堤先抵达的二道墩就在月牙湖附近的小镇上,这里有一条街,车水马龙,十分热闹,有卖鸡卖鸭卖羊的,有卖西瓜桃子杏儿的,还有各种衣物鞋袜,锅碗瓢盆,摆在马路两旁,穿梭的行人流连期间。我们从街上穿过,在询问下找到了一条小路,那里有一条水渠,水渠正好建在长城上,利用边墙地势较高的优势,开渠引水,灌溉农田,使这一代草木森森,作物茂盛。 头道墩烽火台在这里,称长城为“长堤”。这一带,东长城顺黄河向北方延续,在黄河东岸的月牙湖乡,由于边墙低矮,犹如河堤,所以被成为“长堤”。由于受损严重,现在仅剩下月牙湖乡横城村陶灵园内及头道墩至二道墩之间现存有两小段,沿途有头道墩,二道墩等烽火台。六七十年代在长堤上开渠,至今依旧还在用着,水从黄河中引进来,顺着长堤水渠流向各个水渠支流,灌溉到地里。这一带的玉米长得又高又绿,沙地像水田一样,完全被水浸着。这里的杨树又直又高,在陕西宁夏地区还是第一次看到。 黄河之水,渠上流 头道墩和二道墩相聚三四公里,都处在田野之中,十分隐蔽。虽然墩台用铁丝圈起来,而且还立的文物保护的碑,但周围杂草森森,似乎许久都无人问津了。这两所墩台都风化得十分严重,加上周围植被丰富,掩映其中,远看真是无法相信那一堆隐隐约约的黄土尽然会是墩台。而这两座墩台占地都十分庞大,遥想当年未坍塌风化的时候,站在墩台之上,定可远观黄河内外。 张明弘老师给我们讲解长堤高仁乡的烽火台,没有查到记载,也不知道名字,我们进去的时候在村中打听,就连当地的村名都众口不一。基本所有人都只摇头,说根本没什么长城没什么土圪台,说早就没有什么以前的东西了。但有一位老人说可能是有的,一个大土堆,在一片地里,于是开始有人迎和,说是有一大堆土,但不见得是墩台,就是一大堆土而已。可我们坚决要去看看,于是顺着他们指的路,开车穿过玉米地间的土路,到了一片湿地,停下车来,从田埂上步行去到那堆土跟前。那田埂上的草,长得比人还要高,又厚又滑,一不小心就掉进田里,倒是不深,也没水,就是被吓一跳。 草比人高 麦田中的烽火台果然不负所望,确实是一堆夯土,一堆硕大的夯土,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中。并没有立文物保护的碑刻,被风化的严重,有一面还被新近取过土,但占地面积极大。夯土上有许多直径约30厘米的大窟窿,从窟窿口的大小看,一定是很大的动物,却不知道是何物。洞口被下了许多钢丝套,似乎并没有一个上钩。这里食物丰富,一定有许多野兔田鼠等物。 是温床也是陷阱站在夯土堆上,视野及其开阔。这里除了成片成片的绿油油的玉米地之外,还有一片片麦子地,麦子与都类植物间作,这个季节麦子宽,绿少,等过阵子麦子收割,豆子也该开花结角了。还有那成片的向日葵地,在黄河边成群的种着,正开着灿烂的花,橘黄色的大花瓣,捧着一柄花粉未落的向日葵,看起来十分灿烂鲜活。可是我们却发现时至下午,向日葵并没有向着太阳。原来向日葵会围着太阳转,永远向着太阳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啊!可见,有时候现实不一定残忍,谎言也不一定伤人,不是吗? 黄河岸边的向日葵花海离开高仁乡,我们便顺着s203往前一直开,一路上都在修路,实在是提不起速度,加上一天的炎热和疲累,大家有些无精打采,可是突然出现在马路边的烽火台叫大家立马兴奋起来。 独步烽火台这是一座叫“东红烽火台的墩台”,虽然是一座墩台,却被风化成两个土堆,堆上还有许多洞,像长着许多欲言又止的嘴。这是一座以红黏土掺杂着碎石块儿夯筑的墩台,现在残留高9米多,上小下大,底部长宽各20米左右,西墙间有一豁口,人可以直接从这里上下。 沧桑写在眼睛里,岁月刻在身体上虽然前面的文物保护碑刻上写着保护范围在四面延伸200米范围内,但我们看到烽火台的东墙根下就是一个大坑,应该是取土所致,直至墙根,东墙上都有一块儿塌落了。北面也有取土的痕迹,看来虽列为保护,却并未受到保护。东墙下的大坑,就是一个垃圾填埋场,可以看到许多垃圾被倾倒在这里,然后被碾压推平的痕迹,可能以前这个坑更大。如今,许多地方的文物保护根本就是一纸空文,落不到实处去。这么美的一处墩台,就这样被处在垃圾场边。 垃圾边的烽火台天色暗下来,远处的贺兰山山脉在暮色葱茏里显得清晰而凝重,山脉上有一道白云,透着微弱的银灰光芒,似乎那里正在下着一场大雨。天空中的乌云,翻滚着蔓延四周,站在墩台上,从这边看贺兰山毫无遮挡。一马平川的土地遇到一座山脉戛然而止。你可以看到一种场景,以s203为界,公路靠黄河一面绿色葱茏,田园风光十足,公路的另一面却是灰黄的沙漠,除了零星的房屋,没有田野,没有大树。真是“一路分两地,两地相通不相同”。 广袤的原野,翻滚的乌云天色越来越暗,暗到摁下的快门出的照片都那么虚幻缥缈,我们才继续赶路。晚上近十点安全抵达惠农区的园艺镇入住。沿途多处地区在修路,导航在很多地方都无效,我们靠问路和预感前行,虽然几次走错,但都还算不错,总行程过200公里,加上天气炎热,十分的疲惫,连晚饭也还没有吃上,为犒赏这一日的辛劳,张明弘老师请我们撸串喝冰啤,还亲自动手为二门烤串,完全秒杀老板的手艺。直到半夜12点,才尽兴而归。美美的睡上一觉,一天的便疲惫一扫而光,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又将进入新一天的美好行程! 一条路,崎岖而蜿蜒 小鸭子? O~NO!它竟然是大雁! 猜猜草多高?